张毅:移动IM冲击电信运营商
移动互联网蛋糕之诱人,已无需言说,未来数年它注定是全球新经济最有活力的。而在众多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应用中,移动IM(即时通讯)软件的应用被赋予特殊意义。
IM应用早在PC互联网时代就处于红海状态,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,随着入口之争愈趋激烈,众多企业纷纷把目光瞄准这一市场,呈现一片火热态势。
这场风暴的引发,一是源自国内的互联网公司。2010年,盛大网络推出了KIKI,之后,开心网推出飞豆、小米推出米聊……移动IM应用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;2011年1月,腾讯推出微信,盛大在4月发布“有你”,阿里巴巴在5月跟着推出了云聊。
另一边,运营商也在推波助澜。早些时候,垄断思维下的电信运营商的思路并不是比拼流量,而是以短信收费为主,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加入移动IM大军,电信运营商开始恐慌。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,2011年以来,中国联通的“沃友”、中国移动的“飞聊”、中国电信的“翼聊”等产品相继亮相,一时间,国内IM市场百花齐放。
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,用手机进行IM交流的“瓶颈”被打破:3G网络让网速更快,手机之间的交流不用过分担心掉线;手机输入法(尤其是语音输入法)的改进,改变了打字不便的弊端。相比电脑过长的开机等待,采用客户端软件、通过手机上网方式进行信息交流,更加方便快捷,也较为实惠,而且填补了用户的“碎片时间”,因此广受青睐。
以微信为例,1块钱的流量费就可以发送数千条文字消息,而手机短信每条收费最低0.1元。最为关键的是,微信还可以即时发送文字、语音、图片及视频,更受消费者欢迎。今天,免费IM软件渐渐显露出优势,追捧者众多。融合到手机内的IM,让用户使用更方便,大有取代短信之态势,让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受到冲击。
在移动IM的冲击之下,未来几年短信服务是否真的会消亡?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。
作为运营商的主要增值业务,短信几乎是零成本运营,但却是赚取暴利的手段之一,民众一向对短信收费持“支持”的态度,默默纵容了运营商的短信服务增长。在几年前,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推出彩信功能,用手机发短信、彩信正合大众口味,更有短信包月套餐服务,让广大用户尝到了短信资费“便宜”的甜头。
现在,更为便利的即时通讯工具,已经威胁了运营商。中国移动去年的业绩报告显示,公司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首次出现了下降,为464.62亿元,低于2010年的468.89亿元。这表明,国内电信运营商们已受到IM工具的强烈冲击。而从全球来看,根据咨询顾问公司Ovum提供的数据显示,去年,社交聊天应用程序的普及,让移动运营商的短信收入减少139亿美元。
越来越多的用户已从短信聊天,转移到手机QQ、微信、微博或其他的一些IM通讯工具上。面对短信下降的趋势,AT&T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移动等国内外运营商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忧虑。手机IM软件在年轻人当中使用者居多,伴随着“90后”用户大多早已习惯了免费发送IM消息,未来手机短信会成为“过去式”也并不稀奇。
或许,用不了多久,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——语音和短信将会被移动IM业务替代。对运营商来说,长远的策略是构建一种基于手机的社交环境,在这个社交环境中,具有用户隐私的分层分级管理体系,用户可以在一定的隐私保护策略下,与虚拟的和现实的好友进行语音通话、短、彩信等方式的交流,同时满足用户对安全以及效率双方面的需求。
对于运营商,调整资费模式,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,也存在不小的提升收入的空间。就目前局势来看,运营商业务变革已经势在必行,它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事实上,移动IM本身所创造的收入,并不足以使各大运营商、手机厂商、互联网巨头及软件巨头们心动。它们看好的是IM背后所附加的增值服务,以及对整个通信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。因此,移动即时通讯市场被炒得热烈沸腾。
然而,先不论这背后巨头的居心何在,一个客观的现实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:既不互联互通,又缺乏明显的差异化功能,移动IM所面临的将是抢夺用户资源的红海血战。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行业里,不管IM厂商是否愿意面对现实,最终只可能有一两家厂商胜出,并捧走所有用户称霸行业。
2011年,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,移动IM也出尽了风头。步入2012年,一切似乎变得更加纷纷扰扰,360放弃了口信,中国移动的飞聊不愠不火,米聊离它的帝国梦也越来越远,只有微信显得势头十足,用户数在3月底突破了1亿,这让移动IM市场格局充满了变数。即时通信软件也需要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,在应用功能上有所创新,在安全性等问题上加以重视。唯有如此,才能以较强用户黏性来获得持续的、规模的发展。
浏览次数: |